朱樉沉思片刻,摇头道:“不,给他们一条生路。将他们逼向北方,让他们回去告诉其他人,大明边境不容侵犯!”
按照朱樉的命令,明军调整阵型,故意在北方留下一道缺口,让鞑靼军队从那里撤退。
绝望的鞑靼人很快发现了这条生路,开始向北逃去。
“殿下,为何放他们离开?全歼敌军不是更好吗?”
一位年轻的将领不解地问。
朱樉解释道:“若全歼敌军,反而会激起鞑靼部的仇恨,使他们更加团结。而让一部分人逃回去,他们会传播我军的威名,动摇其他部族的战意。这是以最小的代价,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。”
就这样,在朱樉的指挥下,明军不仅成功收复了宣府镇,还重创了鞑靼入侵部队,逼迫他们仓皇北逃。
这一战,大明军队以伤亡不到五千人的代价,击败了鞑靼四万大军,取得了辉煌的胜利。
收复宣府镇后,朱樉立即着手重建工作。
他下令修缮城墙,重新部署防御工事,同时也关心百姓生活,减免税赋,安抚民心。
在他的努力下,宣府镇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宁。
“殿下,北京来了一位钦差大臣,说是要检查北境防务。”
一日,陈德前来禀报。
朱樉微微一笑:“来得正好。正好让他看看我们是如何治理北境的。”
钦差大臣名叫杨荣,是朱元璋倚重的心腹,此次北上,表面上是检查北境防务,实则是考察朱樉的治军能力和政治立场。
“杨大人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”
朱樉在宣府镇城门外亲自迎接,礼数周全。
杨荣微微一笑:“殿下客气了。微臣奉旨北上,主要是了解北境防务情况,没想到一路上听到的都是殿下收复宣府镇的佳话。”
朱樉谦虚地说:“不过是尽忠职守,为父皇分忧。请杨大人入城一叙。”
入城后,朱樉安排杨荣在最好的驿馆休息,并设宴款待。
“殿下此次北上,短短数月就平定了鞑靼入侵,实乃大功一件。朝中许多大臣都赞不绝口,认为殿下是治军奇才。”
杨荣笑着说道。
朱樉淡然回应:“杨大人过奖了。北境安危,关乎大明社稷,我不过是尽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职责。这次能够成功击退鞑靼,也多亏了陈德、李玮等将领的勇猛,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奋战。”
“殿下谦虚。”
杨荣继续道,“不知殿下对朝中局势可有了解?”
朱樉微微一笑:“北境偏远,消息闭塞,对朝中情况知之甚少。不知杨大人可否指点一二?”
杨荣看着朱樉,缓缓道:“朝中近来颇有变化。削藩政策虽然在推行,但阻力甚大。太子殿下仁厚宽容,对那些反对声音多有容忍,使得推进缓慢。”
“大哥向来仁厚,这是他的美德。”
朱樉不动声色地回应,“不过,削藩关乎大明根本,必须坚定推行。父皇的决断,不容动摇。”
杨荣点点头,似乎对朱樉的回答比较满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