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着,他又提及朱棣的事:“燕王殿下近来在朝中颇有异动,与一些反对削藩的大臣走得很近。陛下对此甚为忧虑。”
朱樉的表情变得严肃:“四弟若真有异心,实乃不智。父皇英明神武,岂容他人挑战权威?削藩乃大势所趋,任何人想要阻挠,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。”
“殿下见解高远。”
杨荣赞许地说,“陛下派我北上,除了了解边境情况,也是想问问殿下何时回京?”
朱樉思索片刻,才回答:“北境虽暂时平静,但鞑靼、瓦剌等部族虎视眈眈,随时可能再次来犯。若无父皇明确召唤,我想继续留在北境,确保边关安宁。”
杨荣看了朱樉一眼,意味深长地说:“殿下忠心可嘉。不过,朝中事务复杂,太子殿下或许需要殿下的协助。”
“若父皇和大哥有需,我自当马不停蹄赶回京城。”
朱樉恭敬地说,“但在此之前,我认为守卫北境更为重要。”
宴席结束后,杨荣在朱樉的陪同下,检查了宣府镇的防务、粮草储备和兵器装备情况。
“殿下在北境的势力日益壮大,恐怕会引起一些人的猜疑。”
杨荣在私下谈话时提醒道。
朱樉微微一笑:“杨大人多虑了。我朱樉一心只为大明社稷,绝无二心。这支军队是父皇的军队,我不过是奉命统领而已。”
杨荣点点头:“殿下此言,我必原原本本传达给陛下。”
杨荣在宣府镇停留了三日,详细了解了北境的情况,然后启程返回京城。
临行前,他对朱樉说:“殿下镇守北境,功劳赫然。微臣回京后,定会如实禀报陛下。希望不久后能在京城见到殿下。”
朱樉礼送杨荣离开,然后立即召集陈德等心腹商议。
“杨荣此行,表面上是检查防务,实则是探我虚实。”
朱樉沉声道,“看来朝中局势比我想象的还要复杂。”
陈德忧心忡忡地说:“殿下,杨荣的话中有话,似乎暗示朝中有人对殿下不利。”
“不仅如此,他还提到了四弟的异动。”
朱樉思索道,“看来朱棣已经开始筹划什么了。”
薛忠分析道:“以微臣看,杨荣此行还有一个目的,就是试探殿下是否有归京之意。若殿下表现出急于回京的态度,反而会增加朝中某些人的猜疑。”
“正是如此。”
朱樉赞许地看了薛忠一眼,“所以我明确表示了留守北境的意愿。但京城局势复杂,我们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。”
李义提议道:“殿下,不如派人回京,暗中了解朝中局势。如有必要,殿下再决定是否回京。”
朱樉思索片刻,点头道:“此计甚好。李义,你带几个得力心腹回京,密切关注朝中动向,尤其是四弟和那些反对削藩的势力。有任何异常,立即通过信鸽传书告知我。”
“遵命,殿下。”
李义恭敬地应道。
李义离开后,朱樉继续加强北境防务,同时也开始拉拢各地方势力,扩大自己的影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