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同城外十里处的一个营地里,朱樉召集各路将领,共同商议反击计划。
“诸位,宣府镇虽暂时落入敌手,但这并非战争的结束,而是我们反击的开始。”
“殿下,据斥候回报,鞑靼大军已有四万余人,若是瓦剌援军到达,敌军总数可能超过六万。我们现有兵力恐怕难以正面对抗。”
周鼎忧虑地说。
朱樉淡然一笑:“兵法云,不在于多寡,而在于谋略。鞑靼人长于骑射,但不善攻城。”
“殿下有何妙计?”
李玮饶有兴趣地问道。
朱樉指着沙盘,详细解释起来:“鞑靼大军占领宣府镇后,分为三部分:一部分守城,一部分向南推进,一部分则与瓦剌联络。这就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。我的计划是,首先派出一支轻骑兵,切断鞑靼与瓦剌之间的联络线;然后主力军队突袭向南推进的鞑靼部队;最后,合围宣府镇,夺回失地。”
将领们听了朱樉的计划,纷纷点头赞同,但也有人提出了疑虑。
“殿下,若是我们先攻击向南推进的部队,守城的鞑靼人必会出城救援,我们如何应对?”
一位年轻的将领问道。
朱樉微微一笑:“这正是我所期待的。一旦守城部队出动,城内防御必然空虚。届时,我会派出一支精锐部队,从宣府镇西侧的小路潜入,趁机夺回城池。”
“此计甚妙!”
陈德赞叹道,“若能顺利执行,不仅可以重创鞑靼主力,还能收复宣府镇。”
朱樉点头:“各部队必须准确无误地执行命令,不得有丝毫差池。现在,我来分配各位的任务。”
朱樉详细布置了各部将领的任务:李玮负责率领主力军队,正面迎击向南推进的鞑靼部队;陈德率领一支五千人的精锐,负责潜入宣府镇,夺回城池;周鼎则带领三千轻骑兵,阻断鞑靼与瓦剌的联络;朱樉自己则率领一支机动部队,视情况支援各处。
计划制定完毕,各将领领命而去,开始准备行动。
朱樉则召来李义,询问最新的情报。
“李义,鞑靼人在宣府镇的情况如何?”
朱樉问道。
李义躬身回答:“回禀殿下,鞑靼人占领宣府镇后,行为放纵,四处抢掠,百姓怨声载道。城中留守约一万五千人,其中大部分驻扎在城东,西侧防御较弱。”
“正合我意。”
朱樉点头,“继续密切关注敌情变化,有任何异常立即报告。”
李义退下后,朱樉独自一人站在大帐中,这次北境之行,远比他预想的复杂。
宣府镇的失陷,可能会被朝中某些人利用,对他不利。
但若能迅速收复失地,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“无论如何,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,收复宣府镇,击退鞑靼入侵。”
朱樉喃喃自语。
次日黎明,大军开始行动。
周鼎率领的三千轻骑兵率先出发,悄无声息地穿过一片荒漠,直扑鞑靼与瓦剌的联络线。
李玮则率领主力军队,向南推进的鞑靼部队进发。
陈德带领的五千精锐,则悄然向宣府镇西侧移动,准备在时机成熟时突入城中。
朱樉亲自率领五千骑兵,作为机动部队,随时准备支援各处。
他选择了一处高坡,观察整个战场的态势。
“殿下,周将军已经截断了鞑靼与瓦剌的联络线,正在与敌军交战。”
亲兵前来报告。
朱樉点头:“很好。李将军那边情况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