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邯开始汇报近期的政务:“殿下,河东、关中等地秋粮已陆续入库,数目比往年同期增加了近两成。杜县等地试行的新农具、新耕作法效果显著,不少地方官吏已上书请求推广。”
“这是好事。”将闾走到那副巨大的《万里江山图》前,“传令下去,让农部署和治粟内史协同,根据各地实际情况,逐步将杜县经验推广开来。水利工程也不能停,尤其是那些新纳入规划的区域,要抓紧勘探设计。”
“是。”章邯应道,“另外肃贪之后,各地官仓查抄所得钱粮、田产数目巨大。按照殿下的意思一部分已用于抚恤、安置流民,一部分拨付军用,剩余部分如何处置,还请殿下示下。”
将闾沉吟片刻,指尖在地图上几个标注着矿产符号的地方点了点:“将部分资金投入到矿产勘探和冶炼上。格物院对铜铁的需求越来越大,不能总靠府库支撑。另外鼓励商贸流通,尤其是与边境部族的贸易,可以尝试设立几个官方的互市点,规范管理收取税赋。我们要让大秦的钱袋子,自己鼓起来。”
“殿下英明。”章邯眼中闪过一丝钦佩。
这位监国公子,考虑的永远比别人更深远。
“格物院那边如何?”将闾又问道。
“回殿下,”章邯道,“杜周大人那边进展顺利。除了开山锤,几种改良的弩机、甲胄都在加紧生产。他还提交了一份新的图纸,说是……呃,一种能自动连发的弩机,不过结构复杂,还在试验阶段。”
“自动连发?”将闾来了兴趣,“让他继续研究,需要什么资源,全力支持。告诉杜周不要怕失败,格物院就是要敢想敢试。”
“是!”
打发走章邯,书房内只剩下将闾一人。
他重新走到地图前,目光不再局限于东南一隅,而是缓缓扫过整个辽阔的疆域,甚至延伸到地图边缘之外的未知区域。
定南,只是开胃小菜。
大秦要面对的敌人,远不止一个瓯越。
北方的匈奴,西方的月氏,甚至更遥远的地方,都可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或机遇。
仅仅依靠军事上的胜利,是无法支撑起一个万世帝国的。
他拿起一支笔,在一张空白的竹简上开始书写。
“强军之道,利器为先,精兵为本,后勤为继……”
“富国之策,农为根基,工为羽翼,商通四海……”
“安民之法,律法公允,教化得行,吏治清明……”
一条条一项项关乎军事、经济、农业、民生、制度。
一个庞大而清晰的蓝图,正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。
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开疆拓土,更是要为这个庞大的帝国,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。
要让格物院的奇思妙想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;
要让四通八达的驰道,不仅能运兵,更能运送货物;
要让大秦的律法,不仅严苛,更能深入人心;
要让每一个大秦子民,都能从帝国的强盛中,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这,才是真正的万世基业。
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书房内的烛火却愈发明亮。
将闾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额角,嘴角却勾起一抹充满自信的笑容。
道路漫长,挑战重重,但他甘之如饴。
因为他知道,自己正在亲手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