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穿书成炮灰女帝和男主抢气运 > 120126(第8页)

120126(第8页)

nbsp;nbsp;nbsp;nbsp;百姓们见状,纷纷私下议论,猜测皇帝定是嫌弃宫室狭小,打算扩建宫殿,以彰显皇家威严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次年,竣工大典上,三十六名翰林学士抬着鎏金匾额缓缓走来。当“国子监”三个颜体大字在阳光下显影时,围观百姓这才惊叹原来,这竟是一座由朝廷督办的学堂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国子监内,学科设置极为丰富,涵盖了九章算术、八股文章、武功兵法、铸造工艺、纺织印染等诸多领域,每一门科目都汇聚了业内的顶尖翘楚担任授课老师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无论男女,只要通过特定的考试门槛,均可踏入这知识的殿堂求学问道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为鼓励女子*接受教育,朝廷还专门出台政策,女子入学即可获得相应的银两补贴,且在学期间,一应费用皆由朝廷包揽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女学生入学那日,褚淳贤特意在宫门前设下“进学宴”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身着襦裙的少女们捧着朝廷发放的文房四宝鱼贯而入,发间插着褚淳贤命谢仪眉特制的玉簪,每支簪尾都刻着四字小字——自强不息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七载春秋流转,大周山河气象一新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朝廷在民生上,轻徭薄赋,减轻百姓肩头重担,激励民众垦荒拓田,广辟膏腴之地,大力兴修水利,保障农田灌溉,为农业丰收筑牢根基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教育方面,更是全面布局,府、州、县学堂林立,甚至穷乡僻壤的山坳里,也可见竹篱围成的学堂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尤其重视女子教育,将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范畴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地方官若能培养出女举人,吏部黄册上便会朱砂批注“教化有成”,政绩斐然者可直升两阶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在官员保障机制上,别出心裁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官员年满五十,便可领取“致仕俸禄”,每月五石白米外加二十两纹银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仍有志于官场,亦可继续留任,一展抱负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只是犯事时刑杖亦不避白发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刑部大牢里,曾有位年长的侍郎因贪墨被重责四十,刑具沾血时,堂上高悬的“明慎用刑”匾额映着晨光,令人不寒而栗若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支撑这些举措的资金,大多源自南滇大战时,从西夏和北狄赎回俘虏的赎金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此外,西夏和北狄每年还会乖乖奉上岁贡,充实大周府库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赵祈特意选派使者前往西夏,这些使者身份特殊,皆是南滇大战后,西夏用以交换男俘虏的西夏女子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当年,赵祈将这两万西夏女子,妥善安置到各个府州县,责令地方官员将她们分送至各个学堂,悉心研习大周文化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大周秉持开明态度,对这些女子的婚姻不加干涉,众多女子与当地百姓喜结连理,融入了大周生活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而武风昌盛更是奇景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宫城十二道宫门的守卫皆换成了蛾眉卫,她们头戴狻猊盔,腰佩横刀,步射十步穿杨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最有趣的是徐岩鄂与郑宓这一老一少,每年武举放榜时,总要在校场设擂争夺女弟子,去年郑宓赢得个使锤的姑娘,气得徐岩鄂三天没上朝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这日,赵祈与褚淳贤换上寻常百姓的便装,漫步京城街头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忽见如意坊二楼,几个身着襦裙的女子正激烈争辩《论政》,茶盏相碰声中,“男女同税”“市井议政”等新词频出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街心处,两个西夏女子正与京中绣娘研习绣法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远处传来琴声,却是个琴师在唱新编的《郑宓从军》,围观人群中,既有簪花的闺秀,也有佩剑的女官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褚淳贤望着这熙攘景象,忽觉眼角湿润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八年前赵祈在朝堂力主女子科举,高太傅等人以“牝鸡司晨”相讥,哪能料到今日女子皆有机会能执笏参政、握剑戍边?

nbsp;nbsp;nbsp;nbsp;此时是坤和十一年,赵祈已有二十七岁,愈发沉稳大气,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风范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朝堂革新成效显著,为官的女子数量已然占据了近乎小半的席位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然而,朝堂之上向来不乏传统守旧的声音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几位年迈的老臣,念着祖宗旧制与皇室血脉传承,近来催促赵祈诞下子嗣的谏言日益频繁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甚至有人提议,劝皇上招纳皇夫,效仿传说中的“去父留子”之法,以确保皇室血脉的延续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赵祈端坐在龙椅之上,目光平静地扫过这些老臣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她不愿与这些思想僵化的老臣多费口舌,以免徒增朝堂纷扰,只是淡然而坚定地回应:“朕心里有数。”言罢,便不再多言,任由老臣们在朝堂下暗自揣摩。

nbsp;nbsp;nbsp;nbsp;赵祈和郑宓说起此事,打趣道:“你要是有个女儿便好了,我让她做皇储,也不是不可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