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焆阳是个很聪明很聪明的人,在叶无坷说要回冰州解决官商勾结的时候他就知道是为什么。
朝廷现在都盯着这个大案子,不少人一直都在陛下面前说要慎重要慎重。
要慎重当然是对的,毕竟要杀的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,那是两万多人。
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,还从未有哪个朝代一口气杀这么多官员的。
这两万多人其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占去了大半,这就意味着整个辽北道的地方官制近乎崩塌。
这么大的案子只要还没有对外公告,那就还有回转的余地。
朝廷里的人分成两派,其中人数占多的那部分人觉得不能这么大开杀戒。
一旦天下百姓知道辽北道一口气砍了那么多当官的,不一定会让民心振奋,但一定会让民心震撼,进而对朝廷制度产生怀疑。
简单来说,他的意思是家丑不能外扬。
他们觉得应该用稍微温和一些的做法。
这些涉案的官员当然要处置,但能不杀的就不杀。
一小部分官员则认为,若因为涉案人多就不杀那朝廷法度岂不是就变成了一纸空谈?
尤其是御史台,极为激进。
或许是因为此前御史两台出了很大的丑闻,现在的御史们急于翻身。
也或许是因为,这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。
陛下对此并未表态,可陛下没有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去处理其实已经表态了。
现在朝中还有不少人在奔走,其实无非也是怕将来自己出了问题也是被斩的下场。
当然,这其中肯定也有徐绩的影子。
哪怕陛下的旨意已经下来了,虽尚未宣判徐绩罪名,可徐绩的官位和爵位都已被罢免剥夺,宣判也只是早早晚晚的事。
徐绩的事现在其实还没有真正的牵扯到朝廷,是地方的官员牵扯的多。
朝廷里的人难道就不怕?
这案子地方上能牵扯进来两万多人,朝廷里真要追究的话当初和徐绩走的亲近的哪个不怕?
徐绩可是做了二十几年的宰相,巴结徐绩的人有多少大家都心知肚明。
秦焆阳很清楚,冀州那边的事情一出来,就是有人要在这法不责众的事上加码。
如果辽北道的两万人还不能让陛下生出法不责众之心,那就在两万多颗人头的上边再加码。
陛下不心软,那就加码到陛下心软。
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。
正常情况下,是已经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涉及这么多的人,那当然是要把剩下的捂起来,能捂多少是多少。
可现在不正常,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因为按照辽北道这个杀人的尺度,那朝廷里只怕也有不少要掉脑袋。
所以他们必须逼迫陛下让步,他们还能怎么逼迫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