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场对这些回来的知青全部收留。
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农场里,知青回城比例最少的,是胜利农场二分场。
因为此时,二分场已经不单单是个农场,更是个文明全国的工业重镇。
几年时间疯狂建设,已经由原来的乡镇规模,发展成了县城的规模,盖起了小楼。
而十一连队那边,也由一个农业连队,发展成了乡镇规模的冬季蔬菜种植中心。
十一连队知青的变动,比二分场更少。
选择回城的知青寥寥无几。
大多数知青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。
如今,十一连队从最出的三座小院,发展出上百座小院。
连队孩子多了起来,学校也建了起来。
原本只有一间屋的代销点,也盖起了五间门面的供销社。
十一连队已经成了整个胜利农场规模最大的连队。
十一连队的年产值,超过其他与胜利农场同等规模的农场的五倍还多。
时代的洪流冲刷着十一连队,冲刷着二分场,也冲刷着胜利农场。
但没有让它们凋零,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强大。
一代代人落地、成长,前仆后继的投入到这场洪流中,演绎着属于每一代人的传奇。
在兵团正式撤销一年后,谭小絮也把两个孩子接到鹤城居住。
两个孩子终于第一次坐上爸爸的飞机。
飞机上,有一批离开农场的知青和下放干部。
霄霄看着他们,问妈妈:
“妈妈,他们背着包袱是要离开吗?”
“对,他们要离开这里了。”
“那我们也要离开这里吗?”
“不,我们不离开,妈妈生在这,长在这,妈妈的使命在这,妈妈会永远守着这片土地。”
“那爸爸呢?”
“爸爸会守着我们。”
(全文完,感谢阅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