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被莽夫盯上后 > 赶集(第1页)

赶集(第1页)

南征军凯旋后,按照惯例,自是要论功行赏的,百官初时也并未在意,却不想,汝阳王高朔动作频频,一个惊雷接着一个惊雷。

高朔先是迅速将神策军与禁军分别重新整编,禁军负责宿卫宫城与皇城,神策军驻扎在城北,负责京城的防卫,又抽调了三千神策军与原荆州的府兵组成了荆州卫,常驻襄阳,拱卫荆襄。

而这三支兵马的统帅,也颇为耐人寻味,神策军仍由越修执掌,这是大梁现在立国的基石,高朔交给自己义子也无可指摘。

荆州卫大将军则由左神策军中护军秦肃调任,同样在南征中立功的校尉冯翊补了秦肃的位置,成为新的左神策军中护军,这两位都是霍冲叛乱后南渡的流民出身。

这一连串任命下来,世家坐不住了,眼看着京城上下乃至京口、荆襄等战略要地都要被高朔牢牢控制在手中,世家开始联合上书,意图说动陛下阻止。

可就在这时,陆绶因为南征大胜被任命为禁军统领的诏令自门下省发出,同时韦圭亦因南征军功卓著,被升任为荆州卫中郎将,这又让世家哑然,摸不清他的用意。

还没等世家回过神,这日,高朔再次在朝堂上抛出一枚惊雷。他上奏陛下,欲效仿前朝设立太学,天下学子可不论出身,不论年龄,只要通过考核便可入学,入学半年后,再通过考核即可入仕。

此言一出,朝野震动,世家的反对更是激烈,甚至连一向喜欢和稀泥的尚书令谢老太爷也上书陈情。

而在这一波风起云涌中,韦侍郎与尚书左仆射崔老太爷却始终缄默不言,崔家嘛,好理解,崔老太爷的侄子正是新任的荆州刺史,刚得了好处,自是不好多言。

韦家身为外戚,保皇是天然的使命,故而大家都以为韦家是在等待时机。直至此时,各世家终于明白了,联想起江夏一案对韦继不痛不痒的处罚,显然韦家已经和汝阳王达成了某种交易。

事关世家长远利益,各家连番登门,欲求见韦侍郎,想要说服韦侍郎一起反对,最后韦侍郎不得不称病谢客。

见韦侍郎这边的路子走不通,遂又打起了凤清的主意,纷纷让家里的女眷递帖子拜见,却不想,凤清人都不在建康,再次扑空。

但即便如此,越修这里依然书信不断,带凤清出来,确实是他算好的。他知道义父的动作一定会引起世家的反扑,不想凤清为这些事烦扰,正好她的身体也需要休养,一举两得。

看过陆绶送来的飞鸽传书,他心里有了数,陆绶一直与他保持联系,故而他对建康的一切都了如指掌。韦家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太后和陛下的态度,如今看来,陛下是默许的,毕竟陛下也不想朝堂上放眼望去,全是姻亲。

大梁立国百余年,虽有科举,却只能说是聊胜于无,考官是世家子,出题者是世家子,考生也不少是世家子,寒门考生想要博得世家考官的青睐,难如登天。

三年一次的科举,选出来的寒门士子屈指可数,朝堂依然被世家牢牢把持。如今恢复太学,不论出身,择优录取,这无疑是在动摇世家的根基,想要实现,必是层层阻隔。

越修来到后院,凤清正在和那两只小兔子玩,看着她拿着菜叶子去逗弄它们,兔子伸头要去吃了,她又很快拿走,让兔子扑个空,她和芍药一阵大笑。“孩子气,”越修心里暗道,摇了摇头,脸上不自觉露出宠溺的笑容。

“你再这样,兔子要不跟你玩了。”

凤清站起身看向慢慢走来的越修,“怎会,你看它们多开心,再说了,我也不是每次都不给它们,还是能得逞一两次。你个不解风情的莽夫,不会懂得。”

“我不懂?我不解风情?”越修苦笑,“夫人,你是不是忘了,他们还是我带回来的。”

“你带回来又如何,它们是我在照顾!”凤清杏眼圆睁,瞪向他,越修看着她气鼓鼓的可爱模样,无声地笑了。

“今天要不要去附近的镇子逛逛?”

凤清一听可以出门,刚才的不满瞬间抛到了脑后,“好啊,去哪里?”

“这里五里外有个小镇子,我听管事说今日有大集,我们可以去赶集。”

“赶集?是什么?”凤清从小在长安长大,南下前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每年去骊山避暑了,从未听说过赶集。

越修耐心的跟她解释:“赶集就是去逛集市,集市就有点类似长安的东市和西市,只不过长安的东西市是常年营业,小地方人少,就固定的日子,比如逢五、逢十才会有。”

“原来如此,有点意思,那我们去吧,我还没见过呢。”凤清轻摇着越修的手臂。

越修点头,随即唤来青松去准备。

这个镇子因临着天目山,名字便叫做天目山镇,两人到的时候,集市已经热闹好一会儿了,凤清满眼好奇的四处张望。

说实话,这个集市远不如长安的东西市繁华,甚至连之前襄阳的都比不上,就堪堪两条街,街道也狭窄,但胜在新鲜。有许多以前不曾见过的小玩意儿,还有看着不怎么干净但却生意不错的小摊,以及来来往往穿着布衣但满面笑容的男女老少,是凤清甚少接触的烟火气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