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他部落的牧民闻讯,特地前来探听虚实。得知传言为真后寻到谢惟安,说是自家也有羊毛,要不要一并收了去。
这一趟本就是为收羊毛而来,粮食备的又足,自是满口答应。
就这么的,三个部落跑下来,竟收了七百多斤羊毛。
回来歇不到一日,作坊里的工作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。
天气好,日头大,光线也亮。妇人们为了看得更清楚,也顾不得外头炎热,将簸箕搬到了屋檐下,借着亮光开始清理羊毛。
而虞薇念则拿着名单,各村的去请织娘。
挑羊毛最是磨人性子,好在村中的妇人们都聚在了一起,总有着聊不完的话题,日子倒也不至于难熬。
七月十五中元节,传言这日鬼门大开。逝去的人会在这一日踏过鬼门,回阳间探望亲人。
甭管是真是假,信与不信。百姓们都会在这一日早早的关门歇息,夜里绝对不会出门。
虞薇念干脆在这一天放了一天的假,忙活了大半个月,也让大家伙儿都谢谢。
过了十五,乡亲们又围到了作坊里,有条不紊的干活儿。虞薇念提了拜师礼交给谢惟安,让其带着谢辰宁去镇上的私塾入学。
谢辰宁原是不肯去的,说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,浪费那时间还不如在家中多做些活儿。
「又不是让你去考秀才状元。读书能明事理,也能长见识。你去学些字读些书,将来布料的生意做大了,少不了让你帮衬。到时候做起生意来,你也不会被人随意诓骗了去。」
虞薇念劝说着,谢辰宁还真就听了进去。点着头到:「我听嫂子的。」
就这么的,谢辰宁去了镇上的私塾。这可羡煞了别村的几位织娘。叹着就虞薇念这等本事,家中又有两个读书人,还有一个中了秀才,谢虞两家将来怕不是一飞冲天。
织娘们羡慕,西家屯的乡亲们却是开心不已。
一飞冲天好啊。就阿念那般心善的,干啥都不忘拉他们一把。只要阿念吃肉,他们总归能有一口汤喝。
对于西家屯的事,陈荷花比另外几位织娘了解的多,突然道:「这么大村长还有好多屋子荒在那里,怪是可惜的。」
几位织娘虽不是西家屯人,却也是听说西家屯的故事。曾经的西家屯,在辽安县下也算是屈指可数的大村。人最多的时候,有百来户人家。
可惜,可惜就这么破败了。
织娘们叹息可惜,陈荷花又道:「我家老大端午的时候说了一门亲,家中屋子小,将来成婚再生个孩子,估摸着都住不开,也不知能不能求了他姨姥爷,在这村里买块屋基盖个房。到时候新媳妇们进门,就搬到这边来住。」
陈荷花的算盘珠子都快蹦到另几位织娘的脸上。
织娘们脸上神色各异。谁不知道这作坊里除了她们这几个织娘,剩下的全是西家屯的村民。就做些轻松的活计,一天都能拿十五文的工钱。且工钱都是当天结的,做一日活儿拿一天钱。若是家中活计多走不开,还可歇上两日再来。
不像她们这些纺织的要签契书,工钱也是半月一结。不过工钱比旁人多上五文,她们倒也不计较这些。
再想陈荷花的那些话。什么家中住不开?住不开在边上起间屋子就是。何至于跑这么大老远,到别个村里盖新房?不过是想着住过来,到时候大儿子大儿媳妇都能进这作坊里做工。
这陈荷花,真是打得好响的算盘。
心里吐槽着,嘴上却是笑着:「孩子的姨姥爷是西家屯的村长,想来只要你开口,定是能搬过来的。」
(。)
: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