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官方声明,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的行为欠妥,重申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,但保留使用武力“以便保护(英国民众)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”的权利。】
【该官方声明发表后不久,又发生英国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,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。】
【清廷依据蒲安臣达成的协定照会英国政府。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,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,且将吉必勋革职,“以告诫领事人员不要采取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”】
【这一次外交成功,对清廷来说,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政治体验。】
……
大清·道光时期
道光皇帝的眼睛瞪得溜圆!
这种处理结果……
还有这种办法?!
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个外国人当使臣啊?
道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可能性。
然后下一秒就打消了念头。
……
【1869年1月,蒲安臣前往法国。可惜的是,他与拿破仑三世政府的商谈没有什么实质成果。九个月后,他放弃了在法国推行《蒲安臣条约》率团前往瑞典、丹麦和荷兰,然后在同年的11月抵达柏林。】
【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非常正式的高规格接待。首相俾斯麦与蒲安臣的会谈结果是普鲁士出具了一份照会,承认“中国本宜存自主之权”,愿意与清廷和平相处、互相通商,以“助中国自主之权”。】
【蒲安臣很兴奋,在给好友卫三畏的信中说,“美国、英国和普鲁士这三个中国的贸易大国一致”,都认同《蒲安臣条约》的精神与准则。】
【1870年2月,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。】
【俄国此时与清廷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关系十分紧张。】
【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,对中俄关系避而不谈,这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。】
【2月18日,蒲安臣突然病倒,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。】
【1870年2月23日,美国人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使节任上。】
……
{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,记载了蒲病重后仍不放弃工作的情形:
病势日加,犹日阅新闻纸,以俄国之事为忧。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,而至俄国,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,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,恐办法稍差,失颜于中国;措语未当,贻笑于俄人。乃日夜焦急,致病势有加无已。}
{出使欧美之前,蒲安臣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:“蓝镶边,中绘龙一尺三长,宽二尺,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。”}
{自此,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。}
{中国也首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。}
{蒲安臣以他的演说才能,将中国打扮成一个温和、开放的形象。}
{每到一处,他都极力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藩篱,投入世界的怀抱,投入到近代文明中来。}
{可惜的是,这一形象营销虽然在欧美取得了成功,却未能反哺中国。}
{他演说中的那个正在走向开明的清廷,仍对近代文明抱持着极大的敌意。}
{更可惜的是,这样的重要人士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。}
{蒲安臣,崇高的理想主义者。}
我对一切理想主义者都抱有崇高敬意。
在这一点上,本人不分国家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