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绒锁

鹅绒锁>屏屏的种田日常 > 第 121 章(第2页)

第 121 章(第2页)

更深露重,外头都开始打霜结冰了,一本县志拿在手里反复翻看,页脚都卷边了,从赶路起,他一直在看这本书,至今已读了五遍。

县志记载,从十五年前起,每年这里都要被水淹,区别只在于是小淹还是大淹。

小淹一般水没过农田,三天左右水就退下去了,不会影响庄稼,那么收成就会很好,毕竟淮安县沃野千里,一亩地产出的粮食要比其他地区多三成。

大淹就是全境被淹,没个十天半个月,水很难退下去,一般发生这样的情况,意味着雨水过量,上游会泄洪,于是这里就会一再的被淹,二三次以后,庄稼全毁,这一年就成了灾年。

至今这样的灾年已经发生了六次,去年和今年只是小淹,加上前些年接年两次灾年,朝廷免了三年赋税,所以这两年老百姓日子还成,没饿死过人。

听刘张的说这话的语气是带着几分诚惶诚恐的,还有点儿不明显的喜悦。

蒋鹭想到这些实在睡不着,于是又到了书房,这会儿见盛屏来了,他脸上的担忧一分不减,甚至还多几丝歉意。

“在这里开店做生意只怕有些困难。”

贫苦人家,除了必要的米面粮油盐针线粗布,很少买东西,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管做什么生意,都只有亏本的份儿。

盛屏早就想到了,这地方先天不足,后天改变起来也艰难,毕竟不能控制降水,也无法阻止泄洪,更无法改变河道。

“相公,你何必为这些事烦忧?”她走到蒋鹭身侧,拉着他的手,“这是我要操心的事,你只管做你的大人就是。”

蒋鹭道:“你若留在岷县,也不必吃苦了。”

“我若留在岷县,就会吃相思的苦了,我什么苦都吃得,唯独吃不得相思的苦。”

蒋鹭将她拉到自己腿上坐下,半环着她的腰,“明日我要带人外出巡视,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回来。”

“嗯,相公你且安心去,我也要上街看看商铺,要是有合适的,还得买下来,万一后头有好营生,也不必为铺面烦忧。”

两人耳语一阵,回了房间歇息。

翌日一早,蒋鹭跟秦方、刘张一起,带上十个捕快出城巡视。

盛屏是被王秀敲门声叫醒的,早饭做的是白米粥,两盘素菜:炒白菜、炒萝卜片。

用过早饭,盛屏到后厨转了转,厨房挺大的,就是不大干净,地面只整平了,没有铺砖,要是鞋上沾点儿水,滑脚不说,还带的到处都是泥。

柴房不太大,里面堆满了柴火,旁边的牲畜棚很是简陋,四根柱子和一个茅草屋顶,四面漏风,现在里面养着一匹马、两头驴,地方还很富余,完全可以搭笼子养鸡、养鸭,但这样一来味道肯定就不大好闻了,毕竟整个后院也不怎么大。

牲畜棚对面有个门,专供马车、牲畜用,对边开,一推门,离对面两米远,高高的围墙围着一座四四方方的宅子,不同于其他房屋的简陋,这座房子是青砖房,这让盛屏想起了他们建的那栋二层小房子,可惜早已经被推倒。

按说县令住的地方若是要修缮是要从公账上支钱的,但盛屏没这么想,都穷成这样了,估计没闲钱给她,要想居住环境好,还是得自掏腰包。

盛屏让唐三把厨房的东西先搬到前面院子来,煮饭暂时用小炉子,反正都不是讲究人,先将就几天。

在唐三腾厨房的时候,盛屏带着荣田溪上街找砖瓦窑。

他们从后院的侧门出去,临街一带一眼望去没有一家商铺,全是围墙围起来的房子,格局都是正正方方的,县衙被十来座这样的房子包围,走到外面的街上,商铺出现了。

这是一条笔直的商业街,商铺从外表来看很陈旧,墙脚长着白色、青色的斑点。

盛屏一路走一路看铺子招牌,盐铺招牌最新,米铺没开大门,开了两扇窗,从窗口处跟伙计交涉买卖,油铺挂着三角形的帆,从门前经过有很重的酱油味儿,三家铺子紧挨着,走过去就是成衣店,空了两间铺子,再往前是一家客栈,客栈旁是包子铺、面条铺,后面全是卖菜的小摊贩,尽是白菜、萝卜,对面有一家酒楼,占了半条街,剩下半条街是关着的几家商铺。

铺子少,人更少,稀稀拉拉三五个人,只管埋头走路,根本不往铺子里走,菜摊倒是有个年轻小姑娘蹲下挑选买菜,一模一样的白菜萝卜,从第一家问到最后一家,最后买了中间那家的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